今年安徽新高考多少分可以考上南京师范大学?全省排名在多少位次?以下为高考志愿AI填报系统提供的:南京师范大学历年在安徽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、位次等数据,供2024年考生志愿填报参考!
一、2024年安徽考生多少分能上南京师范大学
依据南京师范大学2023年在安徽的招生录取数据分析:
1、2024年安徽考生(物理类)高考分数预估要得601-609分左右才能上南京师范大学,或者位次排在15453-12446名左右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。
2、2024年安徽考生(历史类)高考分数预估要得590-594分左右才能上南京师范大学,或者位次排在1864-1609名左右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。
附1:【理科】南京师范大学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(2021-2023)
年份 | 院校 | 招生省份 | 录取批次 | 最低分/最低位次 | 省控线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23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理科) |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| 609 / 12446 | - |
2023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理科) | 本科一批 | 601 / 15453 | 482 |
2022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理科) | 本科一批 | 604 / 9902 | 491 |
2022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理科) |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| 597 / 12104 | 491 |
2022 | 南京师范大学(中外合作办学) | 安徽(理科) | 本科一批 | 575 / 22262 | 491 |
2021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理科) | 本科一批 | 614 / 9238 | 488 |
2021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理科) |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| 603 / 12703 | 488 |
2021 | 南京师范大学(中外合作办学) | 安徽(理科) | 本科一批 | 580 / 22659 | 488 |
附2:【文科】南京师范大学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(2021-2023)
年份 | 院校 | 招生省份 | 录取批次 | 最低分/最低位次 | 省控线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2023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文科) |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| 594 / 1609 | - |
2023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文科) | 本科一批 | 590 / 1864 | 495 |
2022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文科) | 本科一批 | 590 / 1279 | 523 |
2022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文科) |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| 586 / 1576 | 523 |
2021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文科) | 本科一批 | 631 / 1304 | 560 |
2021 | 南京师范大学 | 安徽(文科) |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| 626 / 1799 | 560 |
注:每年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都会根据考生的成绩和招生计划有所变化,以上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,2024年安徽高考实际要多少分才能进南京师范大学,待录取结束后,以官方权威发布的信息为准。
二、南京师范大学简介
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。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,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。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、国立东南大学、国立第四中山大学、江苏大学、国立中央大学、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;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,后发展为金陵大学,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(曾称金陵女子大学)合并,成立公立金陵大学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,在原南京大学、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,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。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。1996年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高校行列。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。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。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目前,学校正在着力建设“特色鲜明、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”。
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,名家大师辈出,文化底蕴深厚。李瑞清、江谦、柳诒徵、郭秉文、李叔同、张士一、陶行知、陈鹤琴、吴贻芳、孟宪承、杨贤江、徐悲鸿、高觉敷、罗家伦、潘玉良、张大千、唐圭璋、傅抱石、陈邦杰、陈洪、吴作人、李旭旦、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。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,著书立说,培育后学。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、身教言传,历史性地生成了“严谨朴实”的学术品格,育就了“以人为本”的厚生传统,砥砺出“团结奋进”的拼搏意识,塑造了“追求卓越”的创新精神。学校以“正德厚生、笃学敏行”为校训,形成了“严谨、朴实、奋发、奉献”的优良校风。